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?平时把工作、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,哪怕是细节都反复核对,身边人总说“你做事特别靠谱”。可偏偏这一次,因为一个小疏忽或是偶然的意外,事情没做好——明明只是一次失误,却像心里压了块石头,翻来覆去想“要是当时再仔细点就好了”“别人会不会觉得我之前都是装的”,连之前的成就感都被这股懊恼冲淡了。
其实你正在经历的,不是“能力不够”,而是“完美主义陷阱”里的“单次失误放大效应”——我们总习惯用“始终正确”来定义“做得好”,却忘了“一直很棒”的底色,本就不是“从不犯错”,而是“多数时候能做好,偶尔失误也能接住自己”。
不妨试着跟自己说三句话,慢慢卸下这份“过意不去”:
第一句:“我的价值,从来不是‘零失误’。” 你之前无数次把事情做好时,那些认真、细心、负责任的特质,不会因为这一次失误就消失。就像一盏一直亮着的灯,偶尔闪了一下,不代表它之前的光明都是假的,更不代表它以后不会再亮。你要记得,别人认可你,是认可你长期的靠谱,不是盯着你某一次的疏忽。
第二句:“‘只错一次’,已经是对自己的高要求了。” 想想看,你身边有谁能做到“什么事都永远不犯错”?其实没有。你会因为朋友偶尔一次忘事,就否定他平时的靠谱吗?不会。那为什么到了自己身上,就要用更苛刻的标准来评判?承认“我这次没做好”,但也承认“我平时做得很好”,这才是客观的自我看待。
第三句:“这次失误,是在教我‘更松弛地做好事’。”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太紧绷,总怕“出错”,反而在偶尔失误时更难释怀。不如把这次经历当成一个小提醒:不用逼自己活成“完美模板”,允许自己有“偶尔的不完美”,反而能在下次做事时,少一点“怕错”的焦虑,多一点“尽力就好”的从容。
最后想对你说:你已经习惯了“做好每件事”来证明自己,这次也请试着“允许自己做错一次”来拥抱自己。那些你做好的事,值得被记住;这次没做好的事,值得被原谅——毕竟,能一直“做得很好”的人,本就有资格拥有“偶尔失误”的权利。以上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