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11日清晨雨声淅沥,但中医药学院“肘后丹心”突击队早早就冒雨出发。继昨日的酥醪村之旅后,他们今日又将赶往惠州市横河镇沙上村开展“三下乡”义诊和中医新媒体调研活动。
沙上村地处罗浮山东麓的显岗水库上游,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迁居于此的谭氏先祖,该村至今保存着规模宏大的古民居和古树群,今年刚获得“广东省古村落”认证。但它也面临着很多古村都面临的困境——年轻人外流,留守者衰少。该村村委会干部谭德诚主任在得知我院“三下乡”结对的邀请后坦言:“我很欢迎你们来,但我们村人太少,怕达不到你们想要的效果。”
尽管如此,“肘后丹心”突击队为全面了解广东乡村居民真实健康状况,仍然决定来到此村。当团队在沙上村委会门口走下车门,发现义诊场地只能布置在仅有不到一百平米的村委会大厅里,这样小的场地似乎也来不了多少人。不过已经有两位阿婆在等待义诊了,于是团队迅速布置好按摩床、血压计、血糖仪等器材,开始给两位阿婆看病。就在第一位阿婆去治疗床上做按摩时,又来了一个村民,接着是两个,三个……虽然屋外仍下着雨,9点多时村委会里竟已被病人填满了:73岁的谭老伯2年来夜不能寐、听力减退、颈部僵痛的症状不断加重,63岁的曾阿婆手指僵痛不能正常屈伸,1年间在县医院扎针吃药仍然无法改善……
图2.看病村民络绎不绝
总结一上午的义诊病例,乡亲们的健康问题可以概括为一句话:“小病不知治、大病治不好”。潘菽弢博士指出,很多村民的疼痛初起时只是一般的劳损,但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通过日常自我按摩来恢复,致使病灶点在反复炎症刺激下逐渐纤维化,最终养成现在的顽疾。不仅是疼痛,一些内科疾病,如动脉斑块、甲状腺肿块,也有类似的形成过程。对于这些逐层累积的慢性病,目前许多医院仍局限于“脚痛医脚”的对症治疗,疗效短暂难以持续。这让很多村民产生了错觉,以为自己的病是无法治疗的“不可逆衰老”,即使多年饱受疼痛、失眠等症状折磨,也不会尝试去扭转这些疾病发展。这些慢性病不仅严重降低了广大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,更是诱发中风、肿瘤等重大疾病的“定时炸弹”。实际上,多种“简便廉验”、可以自学自用的中医适宜技术,如按摩、艾灸等都可以阻止乃至逆转上述慢性病进程。但这些中医技术在广大乡村地区长期缺乏合适的教育推广模式。而借助新媒体途径推广中医适宜技术,正是组建“肘后丹心”这支队伍的初心所在。
图3.现场引导候诊村民关注团队视频号
了解了上述情况,队员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提高中医新媒体制作和传播水平的重要性。制作语言通俗易懂、画面生动易模仿,且具有趣味性的中医适宜技术短视频,利用村民刷视频和转发的习惯,形成快速推广上述中医适宜技术的新媒体模式,其意义不亚于建国之初的爱国卫生运动和“赤脚医生”模式。今天“肘后丹心”团队制作和传播中医乡村公益短视频,不仅是“赤脚医生”精神在当代的延续,更是实现中医职业学生自身价值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。
转眼已近中午,团队将要结束义诊时,仍有村民不舍得走,希望能多治疗一会儿。乡亲的迫切治疗需求,就是团队的使命和方向。在后面几天里,团队将利用今日采集的第一手健康需求及问卷反馈,投入新的中医短视频创作,力求内容更契合沙上村等众多古老乡村的实际痛点,让承载着“肘后”智慧与现代传播力的中医新媒体,真正成为扎根乡土的“云端健康守护者”,为乡村振兴筑牢健康基石。
编辑:张皇广
初审:潘菽弢,冯尹虹
复审:谢梓婷
终审:曾祥彪